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致世尊父净饭王 先秦 · 胜军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王太子悉达多,證得无上法,味法味于世出,世间咸蒙济度(《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梁制观世音像歌戊午 清 · 赵翼
 出处:瓯北集卷四十
王仲瞿孝廉得古铜佛像一躯,长身玉立,首有金冠如翠翘,衣裓多绣纹,极精致,与世所塑释迦像螺髻袒胸跏趺坐者不同。其底有篆书「天监二祀十有一月,中天竺王屈多使竺卢达多献西域土物:优阗贤王造释迦真像一,摩诃观世音像一,摩诃至像一。三夫人丁氏进位贵嫔皇子六通诞弥月,皇太子统三周。皇帝命显阳宫监臣陈舍利、臣王宝、臣东方迦叶奉一佛二菩萨像。臣舍利奉皇大统于永福省,授太子统《孝经》一卷,观世音像一躯。臣太子统、臣舍利稽首顿首」云云。据此则梁武就天竺贡三像别敕仿造,而所授昭明太子一像则观世音也。按《梁书》,昭明生于齐中兴元年梁武天监元年立为太子二年昭明恰三岁。母弟简文帝生,小字六通时昭明年幼,仍居于内,东宫官属皆入直永福省。以款文证之,一一相合,其为萧梁旧物无疑也。爰为作歌。
昔得乌斯藏中佛,佛土中来敬斋祓。
所嫌垆鞲新铸成,尚非象教初来物。
王君仲瞿其名昙,前身当自弥勒龛。
购得古观世音像,身被绣裓头翘篸。
款镌天监二年造,昭明太子正三
年深色黯质未改,但是斑驳非缕褴。
惜哉王君爱涂饰,重与庄严失古色。
添得黄金一百铢,论价翻输旧时直。
幸渠色新制自古,犹是六朝人手迹。
我思是时释教兴,鸠摩罗什佛图澄
译经演法阐大藏,举世皈向如云蒸。
佛前大士尤显应,不比罗汉诸小乘。
罪人持咒枷锁落(《北齐书·卢景裕传》),败将讽呗刀斧停(《宋书·王玄谟传》)
两足埋土忽兔脱,一隙透穴俄猿腾(《晋书·载记》。皆《观世音经》事)
是皆耳目所震耀,至今尚诵高王经。
何况梁皇信佛笃,亲讲华严高座独。
持斋戒杀面为牲,祖宗亦不许食肉。
同泰寺中频舍身,帝王有价可钱赎。
奉佛必兼奉菩萨,固宜肖此慈容穆。
真形图既出优阗,方物贡恰来天竺
想当宫监仿造时,比对西来元面目。
敢同延寿写照差,并非贯休梦见熟。
煎金火用欧冶炉,刻像刀切昆吾玉。
炼出金刚不坏身,不矜一写而成速。
敕赐青宫虔供养,永为储君介景福。
岂知净业空精专,避灾终未入四禅。
文选楼高但主器,蜡鹅厌胜遽夭年。
后来青丝白马逼,荷荷索蜜更可怜。
斯时大士竟安在,不来一救祸乱延。
乃知像设亦徒尔,弗及一纸台城鸢。
我独摩挲为太息,重是千年尚完璧。
虽非啮纽追蠡钟,也比出泥蕤宾铁。
岂必有神为呵护,世久自觉堪爱惜。
来是长安本色旌,摹犹定武初刻石。
手书召世尊 春秋 · 净饭王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汝一切义成,是我亲子。
既厌烦恼,弃国出家,为求无上正等正觉。
己闻成道,教化众生,思念之心,日时相续,令他人得乐,惟我苦恼。
譬如大树,因地而生,既有根苗,终望果实。
汝心已遂,宜忆往愿,昔者所言,若不證无上菩提寂静之道,誓不再入迦毗罗城。
大行已成,宜应湣我,及眷属等(《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 唐 · 刘轲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岁丁巳开成纪年之明年。有具寿沙门曰令检。自上京抵洛师。以缥囊盛三藏遗文传记。访余柴门于行修里。且曰。闻夫子斧藻偫言旧矣。讵直专声于班马。能不为释氏董狐耶。抑岂不闻贞观初慈恩三藏之事乎。敢矢厥来旨云。三藏事迹载国史及慈恩传。今塔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赞。谥大遍觉肃宗赐塔额曰兴教。因为兴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阳。年岁寖远。塔无主。寺无僧。荒凉残委。游者伤目。长庆初。有衲衣僧昙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国寺三教谈论大德内供奉赐紫义林。修三藏忌斋于寺。斋众方食。见塔上有光。圆如覆镜。道俗异之。林乃上闻。乃与两街三学人共修身塔。兼砻一石于塔。至三年修毕。林乃化遗言于门人令检曰。尔必求文士铭之。检泣奉遗教。直以铭为请。非法允之冢嫡。谁何至此乎。轲三让不可。乃略而铭之。三藏讳元奘。俗陈姓河南缑氏人。曾父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惠英。长八尺。美须眉。魁岸沈厚。号通儒。时人方汉郭林宗。有子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属隋季失御。乃从高祖神尧晋阳。俄又入。学摄论毗于基暹二法师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聚。又学成实于赵州深。学俱舍于长安岳。于是西经前来者。无不贯综矣。初中国学者。多以实相性空。通贯偫说。俾彖象蹄笱。往往失鱼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罗棋布。五法三性。析秋毫以矢名相。界地生汇。各有攸处。曾未暇也。大遍乃兴言曰。佛理圆极。片言支说。未足师决。固是经来未尽。吾当求所未闻。俾跛眇儿视履。必使解行如函盖。始可为具人矣。且法显智严何人也。犹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之生。母氏梦法师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贞观三年。忽海中苏迷卢山遽凌波而入。乃见石莲波外承足山。险不可上。试踊身腾踔。飒然飙举。升中四望。廓澈无际。而自占曰。我西行决矣。至凉州都督李大亮防禁特切。逼法师还京。法师乃宵遁。渡瓠芦河。出玉门。经莫贺延碛。艰难险阻。仆而复起者。何止百十耶。自尔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曲文泰遣贵臣以驼马迓法师于白力城。王与太妃及统师大臣等尊以师礼。王亲跪于座侧。俾法师蹑肩而上。资赠甚厚。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以廿四封书。通屈支等廿四国。献花缯五百疋于可汗。称法师是奴弟。欲求大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其所历诸国。为其王礼重。多此类也。自尔支提梵刹神奇灵迹。往往而有。法师皆沥诚尽敬。耳目所得。孕成多闻。与夫世称博物者。何相万耶。详载如传。惟至中印度𨚗烂陁寺。寺遣下座廿人明详仪注者引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既入谒。肘膝著地。舐足已。然后起。法藏讯所从来。曰自支𨚗。欲依师学瑜伽论。法藏闻则涕泗曰。解我三年前金人之说。伫尔久矣。遂馆于幼日王院觉贤房第四重阁。日供担步罗果一百廿枚。大人米等称是。其尊敬如此。法师既名流五印。三学之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师号法师摩诃天。小乘师号解脱天。乃白大法藏请留之。法师曰。师等岂不欲支𨚗之人开佛慧眼耶。不数日。东印度王拘摩迎法师。戒日王闻法师在拘摩处。遣使谓拘摩曰。急送支𨚗僧来。拘摩曰。我头可得。僧不可得。戒日神武雄勇。名震诸国。乃怒曰。尔言头可得。可将头来。拘摩惧。乃严象军二万。船三万。与法师同溯殑伽河。筑行宫于河北。拘摩自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𨚗僧何不来。拘摩曰。大王可屈就。王既见法师。接足尽敬。且曰。弟子闻支𨚗国有秦王破阵乐。乃问秦王是何人。法师谈太宗应天顺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为支𨚗主。因令法师出制恶见论。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请于曲女城集五印沙门婆罗门等。兼十八国王。观支𨚗法师之论。凡十八日。无敢当其锋者。戒日知法师无留意。厚以象马橐装饯法师。又以素謺印书使达官送法师。所经诸国。兵卫达汉境。法师却次于阗。因高昌商胡入朝。附表奏自西域还。太宗特降天使迎劳。仍制于阗等道送法师燉煌于流沙。鄯部于沮沫。时帝在洛阳。敕西京留守梁国公元龄备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正月景子留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颁诸寺帐舆花幡。送经于宏福。翌日。大会于朱雀街之南。陈列法师西域所得经像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廿夹。六百五十七部。以廿马负而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倾都士女。夹道鳞次。若人非人。曾不知几俱𦙁矣。壬辰。法师谒文武圣皇帝于洛阳宫。二月己亥。对于仪鸾殿。因广问雪岭已西诸国风俗。法师皆备陈所历。若指诸掌。太宗大悦。谓赵公无忌曰。昔符坚称道安为神器。今法师出之更远。时帝将征法师请于嵩之少林翻译。太宗曰。师西去后。朕为穆太后西京造宏福寺。寺有禅院。可就翻译。三月己巳。徙宏福。夏五月丁卯法师方开贝叶。廿年秋七月。法师进新译经论。仍请制经序。并进奉敕撰西域记十二卷。太宗美法师风仪。又有公辅才。俾法师裼缁褐袭金紫。法师因以五义褒扬圣德。乞不夺其志。遂问瑜伽十七地义。太宗谓侍臣曰。朕观佛经。犹噡天望海。法师能于异域得是深法。非惟法师愿力。亦朕与公等宿殖所会。及三藏圣教序成。神笔自写。太宗居庆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师。命宏文馆学士上官仪对偫寮读之。廿二年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宫。又制述圣记及菩萨藏经后序。太宗因问功德何最。法师对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残毁。缁伍殆绝。太宗自此敕天下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度五十人。戊申皇太子请法师为慈恩上座。仍造翻经院。备仪礼自宏福迎法师太宗皇太子后宫等。于福门执香炉。目而送之。至寺门。敕赵公中书令褚引入。于殿内奏九部乐破阵舞。及百戏于庭而还。廿三年夏四月。法师随驾于翠微宫。谈赏终日。太宗前席攘袂曰。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风殿。高宗即位法师还慈恩。专务翻译。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师于寺端门之阳造石浮图。高宗恐功大难成。改用砖塔。有七级。凡一百八十尺。层层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中宫方妊。请法师加祐。既诞。神光满院。则中宗孝和皇帝也。号为佛光王。受三归。服袈裟。度七人。请法师为王剃发。及满月。法师进金字般若心经及道具等。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法师与佛光王发于驾前。既到馆。于积翠宫终译发智婆沙。法师早丧所天。因扈从还访故里。得张氏姊。问茔垄已平矣。乃捧遗柩改葬于西原高宗敕所司公给。备丧礼。尽饰终之道。洛下道俗赴者万馀人。释氏荣之。三年正月。驾还西京。敕法师徙居西明寺高宗以法师先朝所重。礼敬弥厚。中使旁午。朝臣慰问及锡赉无虚日。法师随得随散。中国重于般若。前代虽翻译犹未备。众译焉。法师以功大恐难就。乃玉华宫翻译。四年十月法师如玉华。馆于肃成院。五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总廿万偈。法师汲汲然常恐不得卒业。每厉译徒。必当人百其心。至龙朔三年方绝笔。法师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谓门人曰。吾所事毕矣。吾瞑目后。可以蘧蒢为亲身物。门人雨泣。且曰。和上何遽发此言。法师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正月八日。门人元一大浮图倒。法师曰。此吾灭度之兆。遂命嘉尚法师具录所翻经纶。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卅八卷。又造俱𦙁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帧。又造素像十俱𦙁供养悲敬上油各万人。烧百千灯。赎数万生。乃与寺众辞。三称慈尊。愿生内眷。至二月五日夜。弟子光等问云。和上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颔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初高宗闻法师疾作。御医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哀恸。为之罢朝三日。敕坊州刺史窦师官给葬事。又敕宜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柩于慈恩翻经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万。四月十四日葬于浐东。京畿五百里内。送者百馀万人。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于樊川北原。伤圣情也。法师长七尺。眉目若画。直视不顾。端严若神。自大教东流。翻译之盛。未有如法师者。虽滕澄什康会竺护之流。无等级寄言。其彬彬郁郁。已布唐梵新经矣。自示疾至于升神。奇应不可殚纪。盖莫详位次。非上地其孰能如此乎。又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来。
入自圣胎,出于凤堆。
大业之季,龙潜于并。
孺子谒帝,与兄偕行。
神尧奇之,善果度之。
不为人臣,必为人师。
师法未足,自洛徂蜀。
学无常师,鸟必择木。
迹穷夷夏,更讨身毒。
寺入烂陁,师遇尸罗。
王逢戒日,论得瑜伽。
瑜伽师地,藏教泉府
猬●98A7名数,玺抽圣绪。
我握其枢,赤幡仍竖。
名高曲女,归我真主。
主当文皇,臣当蔡梁。
天下贞观,佛氏以光。
光光三藏,是护是付。
付得其人,经纶彬彬。
梵语华言,胡汉相宣。
台臣笔受,御膝前席。
积翠飞花,恩光奕奕。
太宗序教,天皇述圣。
扬于王庭,百辟流咏。
三藏慰喜,灵祇介祉。
蔑彼滕什,曾无此事。
我功成矣,我名遂矣。
脱屣玉华,升神睹史。
发棺开殓,天香馥馥。
地位殊分,神人是卜。
中南地高,樊川气清。
修塔者谁,林公是营。
门人令捡,实尸其事。
铭勒塔旁,捡真法子。
栖霞寺故大德玭律师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世说域中四名刹。
栖霞其一。
以其高僧世出。
齐梁间大小郎至大师
声闻相袭。
江左重呼其名。
谓栖霞大师焉。
大师讳昙玭
俗姓王氏
琅琊文宪公后。
永嘉南迁。
句曲人
王父师虔
会稽守。
虔生智。
高尚不仕。
州里号处士
生大师
自孩抱绝不为儿弄。
廑能言。
标㯋聪拔。
偫言秘旨。
迎耳必了。
及长。
不茹荤血。
乃曰。
天其或者将涤吾器耶。
既落发于金陵希瑜律师
受戒于过海鉴真大师
后与友人高陵律师追远永之游。
乃偕隐匡庐之东林。
虽欲遗名。
而名已高矣。
于是奔走吴楚青徐之学者。
始五腊讲律于豫章龙兴
环座捧帙者麻苇。
明年登明寺坛。
至德三载
敕隶于明寺。
后累莅事于甘露坛。
端肃严恪。
仪刑梵众。
大历初乃归栖霞
其莅坛传戒一十五会。
讲训经律三十七座。
州牧兰陵萧公高其人。
谓标望风度。
讵独邺卫耶。
乃命为僧正
纪纲大振。
虽一公帖四辈之望。
无以上也。
十四年。
忽昌言于众曰。
吾以律从事
自谓无愧于篇聚矣。
然犹未去声闻之缚。
既而探曹溪牛头之旨。
沈研覃思。
朗然内得。
乃曰。
大丈夫了心当如此。
建中元年
禅坐空谷。
虽野马飘鼓。
星辰凌历。
云云自彼。
我何事焉。
瓦官寺其徒聚谋而请曰。
瓦官寰中之名刹也。
大师江左硕人也。
舍是而不居。
吾属安仰。
始出山居焉。
从人欲也。
无几何。
谓弟子志诚海潮等曰。
吾休矣。
邱井梦电之喻必然耳。
贞元十三年十一月六日丁亥
坐化于瓦官寺律堂。
是月景申
茶毗塔于新亭之后冈。
春秋七十五。
僧腊五十一。
门人临坛者。
有若庐陵龙兴寺明广陵定山寺道兴乡邑寺行铨临淮开元寺澄观九江宝珍寺智满当州彭城惠兴瓦官寺灵津鹤林寺常静天乡寺日耀龙兴寺惠登。
皆津梁后进。
灯烛。
贤七十子而后知仲尼大圣。
睹栖霞弟子得不为师氏名焉。
今宝称领摩诃苾刍众。
坛压庐岳
大江西南。
卓然首出。
若商那之后。
继以掬多。
得不谓释氏之雄乎。
轲夙承宝称之知。
见命叙述。
且曰。
吾得予铭吾大师
吾无恨矣。
文曰。
有晋世家。
地高琅琊
产栖霞兮。
宿殖有自。
许身佛氏。
为释子兮。
结夫缠盖。
惠刃中淬。
谁何对兮。
璞琢金蓥。
潭澄月映。
本清净兮。
尸罗毗尼。
开遮止持。
律师兮。
摄深匡高。
以游以遨。
铿蒲牢兮。
梵行既立。
薪传火袭。
光岌岌兮。
浣溪纱 其一 仇十洲摩诃避暑图,为瑶青作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押东韵 出处:楼下词卷二
冷露飘香坠粉红。
清凉无汗小帘栊。
蜀王台殿起秋风。

玉笛一声烟月外,渔歌数处水云中。
画图省识旧离宫。
浣溪纱 其二 仇十洲摩诃避暑图,为瑶青作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押先韵 出处:楼下词卷二
夜渚悠悠开白莲。
洞房推枕不成眠。
摩诃池上已凉天。

如水流光惊暗换,金风玉露又今年。
赵家宫里祭张仙
僧化供疏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七、《潜斋集》卷一一
常住三厨饭乏供,只得停堂;
和尚一卷经即法,便可求食。
这时节适遭劫数,小寺院不比常年。
待吃倒云门饭箩,那问得青原米价。
历耳不闻响板,索饭空洗钵盂。
不成紧缚肚皮,只得还他脚债。
若有善男善女,肯将一碗饭结缘;
南无大慈大悲,便有十方僧赞叹。
撑肠饱足,合掌摩诃
入都再游摩诃禅林 明 · 于慎行
五言律诗 押阳韵
为忆青莲社,重寻旧法堂。
壁题存姓字,阶树阅行藏。
觉路人天迥,春辉佛日长。
尔时京落客,曾识雨花香。
摩诃峰下作 清 · 李铎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偶然碧山下,衣袂薄天风。
清磬有时落,白云无路通。
远人秋色里,断雨夕阳中。
目送僧归去,千林柿叶红。
阿荦来操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阿荦来者即可汗簸罗回曲也吹之羌管被之四弦节为十有一拍始弄极慢不可节拍至六七弄渐促数为十一而止今效用李延年新声补我朝乐府是曲之盛于察大驾今鲜卑老将复用军中奏马上乐君子不无感也已
阿荦来,阿荦来,十有一拍拍莫催。
壮士卷芦叶,夜吹簸罗回。
胡霜凋折柳,边风吹落梅。
龙城寒月覆如杯,阴山狐狸奉首哀。
真人作,统九垓。
一拍始,天地开,五拍六拍奎斗回。
合歌金槽双椤桫,黄宫大弦声若雷。
鴐鹅颈,羖䍽胎。
鲜卑齐上万寿杯,大驾岁还龙虎台
阿荦极,阿荦愁。
九九八十一春秋,黄雾迷涿丘。
桃皮筚篥吹陇头,二十四弦如箜篌。
东青雕,雄纠纠,白翎雀,雌嚘嚘,鲜卑老将涕交流。
为君弄,兜勒兜,兜勒兜,将军怒发竖鋀矛,龙跳虎掷走蚩尤
注:龙府云晋乐志胡角以应胡笳横吹有双角者是也张博望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造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曲
付法颂 南梁 · 菩提达摩
 押庚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吾本来唐国(《景德传灯录》作「兹土」),传教(《景德传灯录》作「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六祖慧能大师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朝会乐章制度奏 五代 · 崔棁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一
案礼云。
天子以德为车。
以乐为御。
大乐与天地同和。
大礼与天地同节。
又曰。
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故乐书议舞云。
夫乐在耳曰声。
在目曰容。
声应乎耳。
可以听知。
容藏于心。
难以貌睹。
故圣人假干戚羽旄。
以表其容。
发扬蹈厉。
以见其意。
声容和合。
大乐备矣。
又案义镜。
问鼓吹十二案。
合于何所。
答云。
周礼鼓人掌六鼓四金。
汉朝乃有黄门鼓吹
崔豹古今注云。
张骞使西域
摩诃兜勒一曲。
李延年增之。
分为二十八曲。
梁置鼓吹清商令二人。
唐又有棡鼓金钲大鼓长鸣歌箫笳笛。
合为鼓吹十二案。
大享会则设于悬外。
此乃是设二舞及鼓吹十二案之由也。
今议一从令式。
排列教习
文舞郎六十四人。
分为八佾。
每佾八人。
左手执籥。
礼云苇籥。
伊耆氏之乐也。
周礼有籥师
掌教国子。
尔雅曰。
籥如笛。
三孔而短。
大者七孔。
谓之簅。
历代以来。
文舞所用。
凡用籥六十有四。
右手执翟。
周礼所谓羽舞也。
书云。
舞干羽于两阶。
翟山雉也。
以雉羽分析连攒而为之。
二人执纛前引。
数于舞人之外。
舞人冠进贤冠。
服黄纱中单。
皂领褾。
白练●99E0裆。
白布大口裤。
革带。
乌皮履。
白皮袜。
武舞郎六十四人。
分为八佾。
左手执干。
干楯今之旁牌。
所以翳身也。
其色赤。
中画兽形。
故谓之朱干。
周礼所谓兵舞。
取武象。
用楯六十有四。
右手执戚。
斧也。
上饰以玉。
故谓之玉戚。
二人执旌前引。
旌似旗而小。
绛色画升龙。
二人执鼗鼓。
二人执铎。
周礼有四金之奏。
其三曰金铎以通鼓。
形如大铃。
仰而振之。
金錞二。
每錞二人举之。
一人奏之。
周礼四金之奏。
一曰金錞以和鼓。
铜铸为之。
其色黑。
其形圆若权。
上大下小。
高三尺六寸有六分。
围二尺四寸。
上有伏虎之状。
旁有耳。
兽形衔镮。
二人执铙以次之。
周礼四金之奏。
二曰金铙以止鼓。
如铃无舌。
摇柄以鸣之。
二人掌相在左。
礼云。
治乱以相。
制如小鼓。
用皮为表。
实之以糠。
抚之以节乐。
二人掌雅在右。
礼云。
讯疾以雅。
以木为之。
状如漆筒而弇口。
大二尺。
围长五尺六寸。
以羖皮鞔之。
旁有二纽䯱画。
宾醉而出。
以器筑地。
明行不失节。
武舞人服弁。
平巾帻。
金支绯丝。
大袖绯丝。
布裲裆。
甲金饰。
白练●99E0裆。
锦腾蛇起梁带。
豹文。
大口布裤。
乌皮靴。
工人二十。
数于舞人之外。
武弁朱褠革带。
乌皮履。
白练●99E0裆。
白皮袜。
殿庭仍加鼓吹十二案。
义镜云。
帝设毡案。
以毡为床也。
今请置大床十二。
床容九人。
振作歌乐。
其床为熊罴貙豹腾倚之状以承之。
象百兽率舞之意。
分置于建鼓之外。
各三案。
每案羽葆鼓一。
大鼓一。
金錞一。
歌二人。
箫二人。
笳二人。
十二案。
乐工百有八人。
舞郎一百三十有二人。
取年十五已上弱冠己下容止端正者。
其歌曲名号。
乐章词句。
中书条奏。
差官修撰。
又摩诃菩提僧迦蓝铜记 南北朝 · 阙名
 出处:先唐文
夫周□□私诸佛至教,惠济有缘,先圣明训。
今我小子,丕承王业,式建迦蓝,用旌圣迹。
福资祖考,惠被黎元。
唯我国僧,而得自在。
及有国人,亦同僧例。
传之后嗣,永永无穷(同上。摩揭陀国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迦蓝,其先僧迦罗国王之所建也。刻铜为记云。)
沙门不应拜俗状 唐 · 王玄策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
自佛教之兴。
始于天竺
臣经三使
颇有见闻。
臣闻输头檀王是佛之父。
摩诃摩耶是佛之母。
僧优波离者。
本王家仆隶。
王亲遍礼。
敬同于佛。
臣又见彼国僧尼。
法不拜诸天神祠。
亦不拜君王父母。
君王父母皆礼僧尼。
及诸道众。
臣经难彼僧曰。
此之仆隶。
始落发披缁。
殊无所失。
即令君父致敬。
大不近人情。
僧对曰。
虽初薙发。
形巳同佛。
复能震动魔宫。
虽曰无知。
岂不如泥木。
泥木一立为主像。
纵博通贵胜。
得不致敬。
僧不拜俗。
亦巳明矣。
一。
臣又亲难彼僧曰。
维摩经比邱亦礼维摩诘足。
法华经僧行普敬。
此二经文。
拜俗明矣。
何因比邱得不拜尊者。
僧曰。
佛制律经。
乃是僧尼常轨。
其维摩经比邱法。
暂行曲礼。
法华经大士一时别行。
何得以权时别行。
乱兹恒典。
臣深然之。
臣闻妻死鼓盆。
环尸而歌。
此亦一时别行。
岂得预于丧服之制。
一。
臣于天竺经礼天像。
彼王乃笑而问曰。
使等并是优婆塞。
何因礼天。
臣问所由。
答曰。
此优婆塞。
法不礼天。
昔迦贰色迦王受佛五戒。
亦礼天像。
像皆倒地。
后至日天祠。
事天者恐王至礼天像倒。
遂将佛像密置天顶。
王三礼不倒。
王怪令检。
于天冠内得一佛像。
王甚大喜。
叹佛神德。
嘉其智慧。
大赏封邑。
至今见在。
又云。
有外道受佛五戒。
但供养天祠而不顶礼。
王责不礼之罪。
白王曰。
小子岂敢辞礼。
礼恐损天。
王曰。
天损不关你事。
彼即礼拜。
天像遂碎。
五戒优婆塞尚不得礼天。
况具戒僧尼。
而令拜俗。
玄策言。
臣闻百王布轨。
但礼制于寰中。
大觉垂教。
乃津梁于域外。
莫不资真人以易俗。
赖高僧移风
遂得谧四海之波涛。
脱三界之尘俗。
故汉帝不屈于河上。
轮王遍礼于沙弥
此则道俗殊途。
岂得内外同贯。
教许黄冠之辈。
游一道于寰中。
缁衣之徒。
驾五乘于方外。
因循既久。
助化益深。
草偃风行。
其来尚矣。
臣闻圣人无常师。
以主善者为师。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兆庶曩昔。
敬信归依。
今议令拜君父。
实乖主善百姓之心。
况袈裟异华俗之服。
瞢削非章甫之仪。
崇之则福生。
卑之则罪积。
共知拜君无益于国。
拜父不利于亲。
臣如寝默不言。
岂得为忠为孝。
臣望随旧轨。
请不改张。
太宗文皇帝故事。
依前不拜。
谨议。
译经僧众书 唐 · 柳宣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八
昔能仁示现王宫。假殁双树。
微言既畅。至理亦宏。
刹土蒙摄受之恩。怀生沾昭苏之惠。
自佛树西荫。塔影东临。
汉魏实为滥觞。符姚盛其风采。
自是名僧间出。贤达连镳。
慧日长悬。法轮恒驭。
开凿之功。始自腾显。
宏阐之力。仍资什安。
别有单开远罗浮。图澄近视赵魏。
粗言圭角。未可缕陈。
莫不谈空有于一乘。论苦集于四谛。
假铨明有。终未离于有为。
息言明道。方契證于凝寂。
犹执元以求元。是元非元。
理因元以忘元。或是元义。
虽冥会幽途。事理绝于言象。
然摄生归寂。终藉筌谛。
亦既立言。是非锋起。
如彼战争。干戈竞发。
负者屏气。胜者先鸣。
故尚降魔。制诸外道。
自非辩才无畏。答难有方。
则物辈喧张。我等耻辱。
是故专心适道。一意总持。
建立法幢。祇植法鼓。
旗鼓既正。则敌者残摧。
法轮既转。能威不伏。
若使望风旗靡。对难含胶。
而能阐宏三宝。无有是处。
尚药吕奉御。入空有之门。
驰正见之路。闻持拟于昔贤。
洞微侔于往哲。其辞辩。
其义明。其德真
其行著。已沐八解之流。
又悟七觉之分。影响成教。
若净名之诣庵园。闻道必求。
波崙之归无竭。意在宏宣佛教。
立破因明之疏。若其是也。
必须然其所长。如其非也。
理合指其所短。今见僧徒云集。
并是采石他山。朝野俱闻吕君请益。
莫不测听泻水。皆望荡涤悼悔之源。
销屏疑忿之聚。有太史令李淳风者。
闻而进曰。仆心怀正路。
行属归依。以实慧为大觉元躯。
无为是调御法体。然皎日丽天。
实助上元运用。贤僧阐法。
实裨天师妙道。是所信受。
是所安心。但不敢以黄叶为金。
山鸡成凤。南郭滥吹。
淄渑混流耳。或有异议。
岂仆心哉。岂仆心哉。
然鹤林已后。岁将二千。
正法既萎。末法初践。
元理郁而不彰。觉道浸将湮落。
奘法师头陀法界。远达迦维。
目击道树金流。仍睹七处八会。
毗城鹫岭。身入彼邦。
娑罗宝阶。仍验虚实。
至于历览王舍檀特恒河。如斯等辈。
未易具言也。加之西域名僧。
莫不面论波若。东国疑义。
悉皆质之彼师。毗尼之藏。
既奉持而不舍。毗昙明义
亦洞观而为常。苏柘路既得之于声明。
耨多罗亦剖断于疑滞。法无大小。
莫不韫之胸怀。理无深浅。
悉能决之敏虑。故三藏之名。
在震旦之所推定。摩诃之号。
乃罗卫之所共称。名实之际。
何可称道。然吕君学识该博。
义理精通。言行枢机。
是所详悉。至于陀罗佛法。
禀自生知。无碍辩才。
宁由伏习。但以因明义隐。
所说不同。触象各得其形。
共器饭有异色。吕君既已执情道俗。
企望指定。秋霜已降。
侧听钟鸣。法云既敷。
雷震希发。但龙象蹴蹋。
非驴所堪。犹缁服壸奥。
白衣不践。脱如龙种抗设。
无垢释疑。则苾刍悉昙。
亦优婆能尽。辄附微志。
请不为烦。若有滞疑。
望咨三藏裁决。以所承禀。
传示四众。则正道克昌。
覆障永绝。绍隆三宝。
其在兹乎。过此已往。
非复所悉。弟子宣白。
其二 初唐 · 慧能
 押灰韵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敦煌本《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按:《全唐诗续补遗》卷二收惠能偈一首,原出于法海本《坛经》,与敦煌本异,今重录。)
沧州弓高县实性寺释迦像碑 唐 · 张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四
详夫元天北列。运斗极于璇枢。
大地东倾。镇江河于玉岊。
昼夜则晦明无定。羲舒为朝夕之资。
动静则亏缺有时。乾坤非长久之器。
岂湛然常住。大雄包混沌之源。
寂尔无生。正觉出氤氲之表。
故能使九十六道。纪菩提之一门。
三十三天。贯须弥之四顶。
振岚飙而吹大块。运僧祇于埏埴之前。
智炬而烁洪炉。置贤劫于陶钧之上。
其去也。后天而灭。
故现灭而归无。其来也。
先地而生。故因生而示有。
青霄帝座。降灵气于中胎。
白净王宫。孕神姿于右胁。
莲乘七步。树下六年。
荐玉象于祥符。启金人之瑞梦。
影流中国。大地由其震动。
光入太微。星垣为之不见。
法王之应迹也。妙觉常身。
本无颜色。至人垂教。
遂有形仪。开满月之奇姿。
韫中天之异相。髻衔龙发。
顶秀螺文。万印生于瑞手。
千花发于神足。莲开青目。
毫光照于四天。花艳丹唇。
顶彩周于十地。法王之宝相也。
具一切智。号悉达多
通万物心。名希有相。
往来不穷之谓圣。阴阳不测之谓神。
不化而行。不言而信。
持慧灯而耀长夜。扬法舸而救迷津。
为尘品之医王。作偫生之慈父。
法王之至仁也。法忍
率难忍以皆空。无心即心。
总偫心而俱摄。珊瑚江海。
一指测于波澜。琉璃日月。
手分其昼夜。目连持线。
天地为之颓纲。舍利投针。
山石由其绝纽。法王之神力也。
儒童毓庆。阙里生叹凤之声。
摩诃降迹。苦县诞犹龙之彦。
仲尼礼乐之标首。仰至圣于迦维。
伯阳道德之真宗。访古皇于天竺
故知一乘妙旨。超然居十翼之先。
二谛微言。邈矣出三清之表。
法王之威德也。率陀天上。
飞閤神功。舍卫城中。
香台造化。百千妙界。
生于鸟翅之间。十二音声。
出于象牙之表。金绳百丈
下照日宫。珠网七重。
傍临月殿。萍流地上。
化为池沼之形。花散空中。
变作楼台之影。法王之壮观也。
佛中佛日。天上天人。
金口振于西方。银函洎于东夏
无能间细。写鳌滶于波流。
有外谈空。运迦维于宇宙。
合掌腹内。思闻十善之音声。
舒翼壳中。遥相四天之说法。
法王仁化也。高梯直上。
包括太虚。抽针旁缀。
区分小有。贯花之句。
光如水上之莲。说偈之音。
皎若星中之月。非有相而非无相。
凡圣莫测其幽微。空是色而色是空。
圣愚不知其要妙。法王之教化也。
法身无像。故因像以宣功。
道本无言。亦因言而示教。
尘俗不可以久处。故厌世而归空。
真如不可以道标。故凝神而降迹。
吾之去也。因辩无常。
吾之来也。因谈缘起。
情有所至。河海为之编龙。
神有所归。丛林为之变鹤。
从灭至灭。能通寂灭之因。
无生示生。永入长生之地。
法王之变化也。由是八方回向。
万国归依。慧日被于三千。
法雨流于百亿。周穆王之代。
圣教方融。汉明帝之时
慈风渐扇。年移晋宋。
运属周隋。苍鹅出而天地屯。
赤龙发而干戈起。秦川涌血。
罗什不归。赵郡僵尸。
图澄永去。西域驮经之路。
荆棘参天。东郡画像之郊。
风尘扑地。我高祖神尧皇帝傍回地轴。
蹴昆崙以西倾。太宗文武圣皇帝仰握乾符
扫欃枪而南灭。削平岳渎。
舒卷风云。芟毒树而建祗园。
拔邪山而开福地。实性寺则贞观三年奉敕之所建也。
平原控赵。渤海临齐。
上衡毕昴之星。下瞰衡漳之地。
浦称骏渎。马颊太史之遗踪。
地号弓高。龙额将军之旧业。
爰于此地。回构乾堂。
兴八会之香台。辟三休之妙观。
龚遂解绳之邑。宝线争施。
曹丕沈李之郊。天花竞落。
螺宫映水。枕关于黄河。
鱼梵吟风。接蜃楼于沧海。
实栖神之秘宅。毓庆之神区者哉。
寺主久依定水。早庇禅休。
功济有缘。业优无学。
意花不染。宏上善于慈心。
胜果争攀。察中乘于慧眼。
非色非相。凝神究竟之端。
无我无人。高蹈苦空之外。
上座都维那等。并寻鹫岭
访道鸡园。归诚甘露之门。
自得醍醐之性。鹅珠护戒。
苦节于坚林。龙镜澄空。
照真规于静域。以为修身者福。
遂则殃销。坚善者功。
功施则缘发。旁求大匠
广召山虞。粤以仪凤二年
移宝堂于寺内。去旧处三百馀步。
设奇功于地道。神妙无方。
穷逸思于天关。灵机不测。
鱼鳞翠瓦。逐层阁而舟移。
雁齿青阶。带崇基而毂转。
虹梁曜日。焕若神行。
鲸栋凝烟。故非人力。
宝阶星动。似忉利之飞来。
绀殿云浮。同化城之涌出。
岂非威神自在。不可思议者哉。
于宝堂内敬画释迦尊像一铺。镕金范素。
写雘图青。斲象浦之灵珠。
龙泉之羽璧。鲛人水织。
竞送霜缣。蛾客抽丝。
争投雪线。七重交映。
百宝庄严。实相端凝。
粹容圆备。蜂王献蜜。
纷飞紫绀之楼。龙女持花。
出入珊瑚之殿。诸天献果。
芙蓉生宝座之前。居士焚香。
柏叶起金炉之上。千躯圣像。
据六地而扬音。八部龙神。
下三天而奏乐。斯乃元功幽赞。
故无德而称焉。调露之初
边烽屡警。七重黑晕。
万里黄沙。旄头干太白之精。
素发挹中台之翠。乡人等九州令族。
四海良家。提龙剑而星驰。
撮犀渠而电激。为鹏为鹗。
轻飞雁塞之前。如虎如貔。
回啸狼居之表。阴山雾廓。
瀚海波清。凭慧力而服魔军。
持庙算而摧孺子。共申宏愿。
植此丰碑。记历代而长存。
惟令名之不朽。奉为高宗大帝。
星珠敛耀。斗电潜辉。
御鸾凤于金舆。邃攀龙于鼎峤。
娲皇诞裔。姬姒降生。
断鳌立极之神功。乘龙御天之大业。
凝情三昧。早慧六通。
坐兰掖而虔诚。仰茨山而展庆。
使持节沧州诸军事沧州刺史李公□庭坚之雅操。列马喙之殊姿。
太尉之名家。履龟文之异相。
贾琮出刺。下车而肃百城。
延寿閒居。闭阁而绥千里。
长史北平公。太尉之宠。
首有虞陶。唐左相之荣。
实兼平景。庞士元之展足。
终非百里之材。王休徵之佩刀。
实有三台之望。朝散大夫弓高县晋君。
嘉禾献瑞。门传翠叶之风。
鬯草袭勋。业践彤弓之锡。
横绮琴于膝上。翠翟朝驯。
揽明镜于怀中。青鸾晓集。
太原王主簿陇西李灌河东卫神暹常山张行升等。并周灵王太史
仙人白鹤之苗裔。帝颛顼之儒宗。
柱史青牛之叶冑。羊车映王。
焕升气于淮川鹊印流金。
郁灵符于宝轴。骥从东道
方申逐日之功。鹏举北溟。
皆戢摩霄之翼。乡望某等。
并地邻邹鲁。境接燕齐。
俗富诗书。家丰礼乐。
海隅鸥狎。犹存射雉之规。
河朔鹰扬。仍带爽鸠之气。
隽不疑之故里。气调魁梧。
石仲容之旧墟。英灵俊杰。
德由名显。功以颂宜。
非笔无以申其功。非言无以叙其德。
旁求翠玉。远播鸿徽。
刻龙首于银钩。凿龟文于玉版。
蓬莱之水三尺。孤摽碣馆之前。
扶桑之日再中。独立金台之上。
俾夫天销劫石。琼文写而无穷。
地入微尘。宝字书而不灭。
重宣此意。而为颂曰。
太虚混沌。寂寥沈默。
二仪既判。三才允殖。
地缺东南。天倾西北
陵迁谷转。山开水塞。
月满则亏。日盈则昃。
大哉正觉。竟元不测。
先地而极。后天而益。
不灭不生。无声无色。
曜魄指掌。乾坤胸臆。
圣人立教。用形表则。
实相端严。粹容岐嶷。
销灭五苦。削平六贼。
水号连河。山名檀特。
六度。三明在即。
牛口西来。马明东陟。
玉偈光启。金言允克。
碣石燕郊。平原赵国
雀台西指。蜃楼东偪。
建此神区。爰崇净域。
龙图合兆。龟书应墨。
绮缀星浮。金铺电赩。
地神献果。天厨送食。
八会云平。三门箭直。
宝堂移转。神通智力。
飞檐振羽。虹梁动翼。
閤似云行。楼如鹤息。
日逐阶旋。天从桥匿。
野外尘黄。星间晕黑。
爰凭净居。剪除荆棘。
雁塞消氛。龙楼受职。
银书玉版。镌名记德。
雁塔之阶基。对蜂台之阃域。
穷逸思于图篆。放神功于剪刻。
孤标九流之间。独立金台之侧。
惟令名之不朽。或驰芳于百亿。
显宗 盛唐 · 僧神会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无念为宗。
无作为本。
真空为体。
妙有为用。
夫真如无念。
非想念而能知实。
实相无生。
岂色心而能见。
无念念者。
即念真如。
无生生者。
即生实相。
无住而住。
常住涅槃。
无行而行。
即超彼岸。
如如不动。
动用无穷。
念念无求。
求本无念。
菩提无得。
净五眼而了三身。
般若无知。
运六通而宏四智。
是知即定无定。
即慧无慧。
即行无行。
性等虚空。
体同法界。
六度自兹圆满。
道品于是无亏。
是知我法体空。
有无双泯。
心本无作。
道常无念。
无念无思。
无求无得。
不彼不此。
不去不来。
体悟三明。
心通八戒。
功成十力。
富有七珍。
不二门
获一乘理。
妙中之妙。
即妙法身。
天中之天。
乃金刚慧。
湛然常寂。
应用无方。
用而常空。
空而常用。
用而不有。
即是真空。
空而不无。
便成妙有
妙有摩诃般若。
真空即清净涅槃。
般若是涅槃之因。
涅槃是般若之果。
般若无见能见。
涅槃无生能生。
般若涅槃。
若名异体同。
义立名。
故云法无定相。
涅槃能生般若。
即名真佛法身。
般若能建涅槃。
号如来知见
知即知心空寂。
见即见性无生。
知见分明。
不一不异。
故能动寂常妙。
理事皆如如。
即处处能通达。
理事无碍。
六根不染。
即定慧之功。
六识不生。
即如如之力。
心如境谢。
境灭心空。
心境双亡。
体用不异。
真如性净。
慧鉴无穷。
如水分千月。
能见闻觉知。
见闻觉知。
而常空寂。
空即无相。
寂即无生。
不被善恶所拘。
不被静乱所摄。
不厌生死。
不乐涅槃。
无不能无。
有不能有。
行住坐卧。
心不动摇。
一切时中。
获无所得。
三世诸佛。
教旨如斯。
即菩萨慈悲。
递相传受。
自世尊灭后。
西天二十八祖。
共传无住之心。
同说如来知见。
至于达摩
届此为初。
递代相承。
于今不绝。
所传秘教
要藉得人。
如王髻珠。
终不妄与。
福德智慧。
二种庄严。
行解相应。
方能建立。
衣为法信。
法是衣宗。
唯指衣法相传。
更无别法。
内传心印。
印契本心。
外传袈裟。
将表宗旨。
非衣不传于法。
非法不受于衣。
衣是法信之衣。
法是无生之法。
无生即无虚妄。
乃是空寂之心。
知空寂而了法身。
了法身而真解脱。
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769年4月8日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
抚州城东南四里有翻经台。宋康乐侯谢公元嘉年初于此翻译涅槃经。
因以为号。公讳灵运
陈郡阳夏人也。祖元。
车骑将军。父瑍。
秘书郎。公幼颖悟好学。
博览偫书。文章之美。
江左莫逮。以袭祖爵。
世人宗之。盛称谢康乐
初为刘毅卫军从事中郎太子左率。出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公素爱好。
肆意遨游。称疾去职。
始宁县修营故墅。傍山带江。
尽幽居之美。因著山居赋。
并自注之。与隐士王宏之等游放为娱。
有终焉之志。每一诗至。
都邑莫不竞写。宿昔之间。
士庶皆遍。徵为秘书监
再召不赴。太祖使范泰与书敦奖之。
乃出就职。寻迁侍中
日夕引见。赏遇甚厚。
多疾不朝。赐假东归。
免官。与从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道雍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
时人谓之四友。寻山登赏。
常著木屐。上则去其前齿。
下则去其后齿。会稽太守孟顗事佛精恳。
公谓之曰。得道应须慧业。
丈人生天应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
深恨此言。后遂表公有异志。
公驰出自陈。太祖知见诬。
临川内史。公以昙无谶所翻大涅槃经。
语少朴质。不甚流靡。
品数疏简。初学者难以措怀。
乃与沙门范惠严顾慧观依旧泥洹经共为润色。勒成三十六卷。
义理昭畅。质文相宣。
历代宝之。盛行于天下。
其馀感神徵应。具如高僧传所说。
邈乎阶扃不改。栋宇具无。
真卿叨刺是邦。兹用忾息。
有高行头陀僧智清。绪发洪誓。
精心住持。请以佛迹寺僧什喻仙台观道士仙岩同力增修。
指期恢复。自是法堂之遗构克崇。
先达之高踪不泯。百里而遥。
四山不逼。三休而上。
十地方超。经行之业既崇。
斗薮之功斯懋。大历已酉岁四月丙午
都人士庶。相与大会。
设严供而落焉。以真卿业于斯文。
见咨纪述。后之君子。
其忘增修乎。铭曰。
摩诃般若。解脱法身。
是则涅槃。众经中尊。
昙无肇允。严是因。
实赖同德兹法轮。
谢公发挥。精义入神。
理绝史野。文兼郁彬。
一垂刊削。百代咸遵。
遗迹忽睹。高台嶙峋。
载悲徂谢。曷践音尘。
真卿愀然。悯故孰新。
檀那衣钵。悉力经纶。
不日复之。周邦仰仁。
缅怀敦慕。子亦何人。
徒愿神交。愧非德邻
刻铭金石。永永不泯。